【成語意思】:不即不離,指對人既不接近,也不疏遠(yuǎn),形容一種似親非親、似疏非疏的關(guān)系。
【成語來源】:唐·罽賓《圓覺經(jīng)》卷上:“不即不離,無縛無脫。”
【成語拼音】:bù jí bù lí
【成語聲母】:BJB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用法分析】:不即不離作謂語、定語、狀語;用于形容對人的態(tài)度。
【成語結(jié)構(gòu)】:聯(lián)合式成語
【成語字?jǐn)?shù)】:四字成語
【使用程度】:一般成語
【褒貶解析】:中性成語
【不即不離的近義詞】:若即若離
【不即不離的反義詞】:親密無間
【成語例子】:劉本人打著保境安民的旗號,隱隱地以湖北的政治中心自命,對于南北兩方都采取著不即不離的態(tài)度。(郭沫若《革命春秋·北伐途次》)
【成語接龍】:
不即不離 → 離鄉(xiāng)背土 → 土崩瓦解 → 解鈴還須系鈴人 → 人浮于事 → 事半功倍 → 倍道而進(jìn) → 進(jìn)退維谷 → 谷神不死 → 死而復(fù)生 → 生龍活虎 → 虎頭蛇尾 → 尾大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