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文舉年十歲文言文翻譯
孔文舉年十歲時,隨父親到洛陽。當(dāng)時李元禮有很高的名望,擔(dān)任司隸校尉,只有才華出眾、有清高稱譽的人以及內(nèi)外親屬才能得到通報進入。孔文舉到了李府門前,對守門的官吏說:“我是李府君的親戚。”通報后,他被引入就座。李元禮問他與自己有何親戚關(guān)系,孔文舉回答說:“昔日我的祖先仲尼(孔子)曾向您的祖先伯陽(老子)請教,因此我與您是世代友好的關(guān)系。”李元禮和在場的賓客都對他的回答感到驚奇。
后來,太中大夫陳韙來到,別人將孔文舉的話告訴他,陳韙說:“小時候聰明伶俐,長大了未必出眾。”孔文舉隨即回應(yīng):“想來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陳韙聽后感到非常尷尬。
這個故事出自《世說新語》,由南朝宋時期的劉義慶編寫,主要記述了魏晉時期人物的言談軼事。孔融以其機智和口才,巧妙地反駁了陳韙的輕視,展現(xiàn)了他少年時期的聰明才智。
孔文舉年十歲原文及注釋
《孔文舉年十歲》是《世說新語》中的一篇,講述了孔融年幼時的聰明才智。以下是原文及其注釋:
原文: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仆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后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dāng)了了。”韙大踧踖。
注釋:
1. 孔文舉:即孔融,字文舉,東漢末年文學(xué)家,“建安七子”之一。
2. 洛:洛陽,今河南洛陽。
3. 李元禮:字元禮,東漢末名士,官至司隸校尉。
4. 司隸校尉:官名,掌察舉百官以下及京師近郡犯法者。
5. 詣門者:指登門拜訪李元禮的人。
6. 清稱:有清高的名聲。
7. 中表親戚:中,內(nèi);表,外。指內(nèi)外親屬。
8. 乃通:才給予通報。
9. 親:親戚。
10. 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從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經(jīng)拜您的祖先老子為師,二人有師生之尊。
11. 奕世:累世;世世代代。
12. 通好:世交。
13. 奇之:認為他很不一般。
14. 太中大夫:掌管議論的官。
15. 陳韙:《后漢書·孔融傳》作陳韙。
16. 了了:聰明;明白通曉。
17. 踧踖:恭敬不安,意謂恭敬而不自然的樣子。
翻譯:
孔融十歲時,隨他父親到洛陽。當(dāng)時李元禮有很大的名望,任司隸校尉;登讓拜訪的都必須是才子、名流和內(nèi)外親屬,才讓通報。孔融來到他家,對掌門官說:“我是李府君的親戚。”經(jīng)通報后,入門就坐。元禮問道:“您和我有什么親戚關(guān)系呢?”孔融回答道:“古時候我的祖先仲尼曾經(jīng)拜您的祖先伯陽為師,這樣看來,我和您就是老世交了。”李元禮和賓客們無不贊賞他的聰明過人。太中大夫陳韙來得晚一些,別人就把孔融的應(yīng)對告訴他,陳韙說:“小時候聰明伶俐,長大了未必出眾。”文舉應(yīng)聲說:“您小時候,想必是很聰明的了。”陳韙聽了,感到很難為情。
這個故事展現(xiàn)了孔融少年時期的聰明才智和機智應(yīng)對,同時也反映了當(dāng)時社會對于才智和家世的重視。
《小時了了》文言文翻譯
《小時了了》是一篇出自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第二》的故事,講述了孔融幼時的一件趣事,表現(xiàn)了孔融的早慧、機敏與博學(xué)。
原文是: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仆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后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dāng)了了。”韙大踧踖。
白話文翻譯是:
孔融十歲時,跟隨父親到了洛陽。當(dāng)時李元禮名氣很大,擔(dān)任司隸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眾的人、有清高稱譽的人以及自己的親戚才被通報。孔融到了他家門前,對下邊的人說:“我是李府君的親戚。”已經(jīng)通報上去,一起坐下來。李元禮問:“您和我有什么親戚關(guān)系?”孔融回答說:“過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經(jīng)拜您的祖先伯陽為師,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來親戚關(guān)系。”李元禮和他的那些賓客沒有不對他的話感到驚奇的。太中大夫陳韙后來才到,別人就把孔融說的話告訴給他聽,陳韙說:“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了未必很有才華。”孔融聽后說:“我猜想您小的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聽了感到非常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