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來為大家解答以下的問題,關于不屬于腦神經核的是,不分布于舌神經是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不屬于腦神經核的是
楔束核。腦干內神經元胞體聚集的地方形成的灰質團塊稱腦神經核,楔束核不屬于腦神經核。延髓的背面,深面分別埋有薄束核和楔束核。
不分布于舌神經是
舌tongue是參與語言、協(xié)助咀嚼、感受味覺和吞咽等功能的重要器官,舌又是觀察某些疾病的重要窗口。
舌的上面稱舌背,分為前2/3與后1/3兩部分,以"人"字形界溝分界,界溝尖端有盲孔,是胚胎的遺跡。
舌是以骨骼肌為基礎,表面覆以粘膜而構成。具有攪拌食物、協(xié)助吞咽、感受味覺和輔助發(fā)音等功能。
舌分為上、下兩面。上面(圖:口腔前面觀)又叫舌背,舌背上有一向前開放的“V”型溝叫界溝,將舌分為前2/3的舌體和后1/3的舌根。舌體的前端叫舌尖,舌根對向口咽部。舌下面較舌背短,粘膜光滑而松軟,與口底粘膜相續(xù),在正中線上的粘膜皺襞即舌系帶。
舌粘膜:舌體粘膜上有密集的小突起叫舌乳頭,根據其形態(tài)可將舌乳頭分為4類:①絲狀乳頭:細而長,呈白色絲絨狀,遍布舌體表面,由于其淺層上皮細胞不斷角化脫落,并和食物殘渣共同附著在舌粘膜的表面形成舌苔,健康人舌苔很淡薄。②菌狀乳頭:散在于絲狀乳頭之間,頂端稍膨大而鈍圓,肉眼看呈紅色點狀。③葉狀乳頭:位于舌側緣后部,呈皺襞狀,人類不發(fā)達。④輪廓乳頭:最大,約有7-11個,排列在界溝的前方,乳頭頂端特別膨大,呈圓盤狀,周圍有環(huán)狀溝環(huán)繞。輪廓乳頭、菌狀乳頭、葉狀乳頭以及軟腭、會厭等處的粘膜上皮中有味覺感受器——味蕾。舌根部的粘膜內含有許多淋巴組織集團,使粘膜表面形成許多隆起叫舌扁桃體。
舌肌:舌肌可分為舌內肌和舌外肌二類。舌內肌(圖:舌的縱、橫斷面)的起、止都在舌內,由上下垂直、前后縱行和左右橫行等不同方向的肌纖維束組成,且互相交錯,收縮時可改變舌的形狀。舌外肌(圖:舌外肌)是指起于舌外、止于舌的肌肉,包括:①頦舌肌,起于下頜骨體內面中點的兩側,肌纖維呈扇形向舌內放散,兩側頦舌肌同時收縮,使舌伸出,該肌一側收縮,舌伸出時舌尖偏向對側。②舌骨舌肌,起于舌骨,收縮時牽舌向后下外側;③莖突舌肌,起于顳骨莖突,可牽舌向后上方。舌內、外肌共同協(xié)調活動,使舌能向各方靈活運動。
中醫(yī)早就將舌珍視為辨證施治的依據之一,認為舌的血管、神經極為豐富,粘膜上皮薄而透明,乳頭反應靈敏,不少病理變化可在舌粘膜上反應出來,因而系統(tǒng)疾病與舌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
參考資料:
舌上的味覺乳頭有哪些?
舌前2/3遍布乳頭,包括下列4種:
(1)絲狀乳頭數目最多,體積甚小,呈天鵝絨狀,布于舌體表面,司一般感覺。
(2)菌狀乳頭數目較少,色紅,分散于絲狀乳頭之間而稍大,有味蕾,司味覺。
(3)葉狀乳頭為5~8條并列皺壁,位于舌側緣后部,在人類多退化。
(4)輪廓乳頭一般為7~9個,體積最大。每個乳頭直徑約2毫米,排列于界溝前方。乳頭周圍有深溝環(huán)繞,溝內有味蕾,司味覺,在后部中線的兩旁有淋巴樣濾泡,也稱舌扁桃體、上述兩種組織易患慢性炎癥,有不適感,患者誤認為患腫瘤,思想負擔重,所以必須加以解釋,解除顧慮。
舌
舌參與語言、咀嚼、吞咽及味覺等功能活動,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一、舌的解剖層次
(一)上面:舌的上面又稱舌背,以“^”字形的界溝分界,將舌分為前2/3與后1/3兩部。界溝尖端有盲孔,為胚胎甲狀舌管的咽端遺跡。此管如未消失,可形成甲狀舌囊腫。舌前2/3位于口腔,稱為舌體;舌后1/3為舌根,構成咽前壁。舌背粘膜粗糙與舌肌緊密相連。
舌體背部的粘膜遍布乳頭,分以下4種:
1.絲狀乳頭:數目最多,體積甚小、呈白絲狀,司一般感覺。
2.菌狀乳頭:數目較少,色紅、菌狀,分散在絲狀乳頭之間而稍大些,有味蕾,司味覺。
3.輪狀乳頭:一般為7—9個,排列在界溝的前方,體積最大,呈圓輪狀,周圍有深溝環(huán)繞,溝內有味蕾,司味覺。
4.葉狀乳頭:為5—8條并列皺襞,位于舌側緣后部,含味蕾,司味覺。易患葉狀乳頭炎。
舌根部的粘膜則無乳頭,有許多結節(jié)狀淋巴組織,稱舌扁桃體。但不要誤認為腫瘤。
(二)下面:下面又稱舌腹,粘膜薄而平滑,移行到舌下區(qū),正中粘膜皺襞為舌系帶。舌系帶過短或附著過前時,常造成嬰兒吸吮困難,及言語吐字不清,需行手術治療。舌系帶兩側各有一條粘膜皺襞名傘襞,向前內方行至舌尖。左右傘襞與舌系帶間的三角區(qū)內,有舌神經及舌深動、靜脈穿行。它們近舌腹部粘膜,以舌靜脈最淺,清晰可見。術中須防損傷。
(三)中間層:舌中間層為橫紋肌,分為舌內肌和舌外肌兩部分。舌內肌起止均在舌內,分為舌上縱肌、舌下縱肌、舌橫肌及舌垂直肌。肌纖維縱橫交織,收縮時改變舌的形態(tài)。舌外肌主要起自下頜骨、舌骨、莖突及軟腭而止于舌,分別稱為頦舌肌、舌骨舌肌、莖突舌肌及舌腭肌,收縮時依肌肉纖維的方向變換舌的位置。
二、舌淋巴回流的特點
舌的淋巴管極豐富,主要起于粘膜下層及肌層內,一部分回流到頦下或頜下淋巴結,另一部分或全部最終匯入在二腹肌后腹與肩胛舌骨肌之間,沿頸內靜脈排列的頸深上淋巴管,其最上的分頸二腹肌淋卻管,最下的是頸肩胛舌骨肌淋巴結。一般規(guī)律為,愈近舌尖的淋卻管,其注入頸深上淋巴結的部位愈低;愈近舌根者,其注入的部位愈高。具體來說,舌的淋巴引流可分為4組:
1.舌尖淋巴管:大部分至頦下淋巴結,另一部分至頸肩胛舌骨肌淋巴結。
2.舌前2/3的外側淋巴管:一部分至頦下淋巴結,另一部分引流到頸深上淋巴結(特別是頸總動脈分叉處的淋巴結)。
3.舌中央淋巴管:一部分至頜下淋巴結,而近正中者可交叉到對側頜下;另一部分到頸深上淋巴結。
4.舌后1/3的淋巴管:引流至兩側頸深上淋巴結。
三、舌的血運及神經支配
舌由舌動脈供血,舌根尚有咽升動脈分支。舌靜脈變易較大,除伴舌動脈而行之外,尚有舌下神經伴行靜脈,都注入舌靜脈。
舌前2/3的感覺由舌神經傳遞,味覺由參與舌神經的鼓索味覺纖維支配;舌后1/3兩側的感覺及味覺是舌咽神經支配;舌根中部由迷走神經支配。舌的運動神經是舌下神經,但舌腭肌則是由副神經的延腦根,通過迷走神經的咽支支配。
不屬于大腦半球的分葉是
不屬于大腦半球分葉的是:
A.額葉
B.枕葉
C.頂葉
D.顳葉
E.前葉(正確答案)
非腦神經核包括
1.延髓:薄束核、楔束核,下橄欖核,楔束副核。
2.橋腦:上橄欖核,外側丘系核,橋腦核。
3.中腦:上丘,下丘,紅核,黑質,頂蓋前區(qū),腹側被蓋區(qū)。
文章到此結束,如果本次分享的不屬于腦神經核的是和不分布于舌神經是的問題解決了您的問題,那么我們由衷的感到高興!